需要泄漏同轴电缆检测报告的厂家,一般主要是做无线电移动通信、无线电遥控、无线电报警等系统的企业。作为外导体不完全封闭的同轴电缆产品之一,泄漏电缆可以沿电缆内部传输的信号中一部分,通过外导体上的孔隙耦合到该外导体和周围环境所构成的传输系统,或者在上述相反的方向进行耦合,从而兼有信号传输线和无线的双重功能,因此在隧道、坑道、地下建筑等特殊环境有着广泛应用。随着中国5G 移动通信、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爆发式增长,泄漏同轴电缆的需求也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逐渐成为射频电缆行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产品之一。
一、修订背景
我国对于泄漏同轴电缆检测规定,主要为13年发布的国标GB/T 17737.4-2013。不过尴尬的是在GB/T 17737.4-2013发布后,下一年国家强制标准GB 31247-2014《电缆及光缆燃烧性能分级》就随之发布了,这就让泄漏同轴电缆部分燃烧性能要求没有跟GB 31247-2014同步上,包括同年更新的行业标准YD/T 1120-2013《通信电缆 物理发泡聚烯烃绝缘皱纹铜管外导体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YD/T 2491-2013《通信电缆 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纵包铜带外导体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还有随后发布的YD/T 2740.2-2014《无线通信室内信号分布系统 第2部分:电缆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TB∕T 3201-2015《铁路通信漏泄同轴电缆》等标准里面相关的技术要求,让GB/T 17737.4-2013均不能国内行业标准保持一致。
一步迟,步步迟,接下来国家标准组织也在2015年更新了IEC 61196-4:2015的要求,这就让GB/T 17737.4-2013从发布到现在一直没有同步跟上国内及国外的相关电缆标准部分技术要求,这也给各漏缆研发生产企业、使用方和检测机构带来一定困扰。鉴于此,国标委在2021年的时候,确定了泄漏同轴电缆检测标准修订计划,并且在最近发布了最新的征求意见稿,如果没有太大的异议,相信不久就会正式发布实施。
二、解决问题
此次泄漏同轴电缆检测标准更新,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适应当前技术发展的要求。比如修订补充了均匀辐射缆、水平/垂直极化漏缆等新产品,指标体系上对链路损耗、圆周方向耦合损耗、圆周方向辐射场强提出要求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测量方法,同时还为漏缆在5G通信系统的应用、漏缆的 MIMO 优化等作出了技术铺垫。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漏缆产品的质量,在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和环境适应性、燃烧特性能、环保性能上,结合国内的行业标准情况,在产品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更新,使其更具先进性。
本次意见稿对检验规则也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采用了国内生产商和产品认证通用的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满足了对漏缆产品质量保证的要求,同时为了提升标准的可操作性,细化了相关试验方法,比如:在衰减测量中,增加了矢量网络分析仪和信号源-功率计测量的具体校准,增加了温度修正方法等;在耦合损耗测量中,优化了计算流程,明确了局部耦合损耗、局部三向耦合损耗平均值、耦合损耗接收概率值(50%中位值和 95%概率值)之间的关系。
三、修订项目
此次修订项目,我们可以从增加项、删除项、更改项三方面进行总结。具体如下
1.增加项目
(1)增加了与漏泄电缆分类、特征参数等相关的术语(见第 3 章);
(2)增加了“型号及标识”(见第 4 章),并删除了“标志和标签”(见 2013 年版的第 6章);
(3)增加了“链路损耗”、“冷弯”、“内导体/绝缘附着力”等性能参数和相应的试验方法(见第 5 章);
(4)增加了与电缆环保特性相关的要求和试验方法的规定(见 5.2.7)
(5)增加了工程使用数据的规定(见第 8 章)
(6)增加了“链路损耗的测量方法”(见附录 C)
2.删除项目
(1)删除了“优选额定值和特性”(见 2013 年版的第 5 章),相关内容纳入“产品型号”(见4.1)、“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第 5 章);
(2)删除了质量评定中有关“能力批准”的要求,增加了国内电缆通用的检验规则(见第 6 章,2013 年版的第 8 章)
3.更改项目
(1)更改了“燃烧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采用相应电缆燃烧性能分级和阻燃电缆通则的要求(见 5.2.6,2013 年版的 7.5);
(2)更改了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增加了具体的规定(见第 7 章,2013 年版的第 9 章)
(3)更改了衰减常数测量方法,增加了矢量网络分析仪和信号源-功率计测量的具体校准、测量和计算要求,衰减常数校正到 20℃时的值(见附录 A,2013 年版的附录 A)
(4)更改了耦合损耗测量方法中计算结果的表示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局部耦合损耗三向平均值的表示方法(见附录 B,2013 年版的附录 B)
四、总结
本次泄漏同轴电缆检测标准的修订项目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有,比如考虑到现代技术中MIMO无线通信以及漏泄电缆规格品种的增加,于是将“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均匀辐射漏泄同轴电缆”、“水平极化漏泄同轴电缆”、“垂直极化漏泄同轴电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介绍。为适应通信技术发展和工艺技术进步对漏缆的产品结构和性能指标的需求,新标准中增加了对电连续性、直流电阻、电容、护套耐压(火花)、链路损耗、圆周方向耦合损耗和圆周方向场强等要求和相应的试验方法。
参考漏缆的安装和使用经验,新标准还优化了漏缆的机械和环境适应性要求,补充了冷弯性能、温度冲击性能、尺寸稳定性、护套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老化性能、气候顺序、内导体/绝缘附着力、耐侧压性能、标志耐擦拭性能等指标的要求。除此之外,GB/T 17737.4最新修订标准在燃烧性能上也作了较大的修改。根据GB 31247《电缆及光缆燃烧性能分级》或 GB/T 19666《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或光缆通则》的规定,对阻燃型漏缆的“燃烧性能”分类和试验方法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补充了卤素含量及毒性等指标和试验方法,更具可操作性。而且GB 31247 则参考了欧盟 CPR 法规,因此新标准对各类进口产品的替代和今后消防法规的推进,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标准修订虽然采用 了国际标准IEC 61196-4:2015 的相关内容,引入了圆周方向耦合损耗和圆周方向辐射场强等,作为评估方向性的参考手段 ,但是鉴于漏缆辐射方向性对系统传输速率和稳定性的影响,本次修订与国际标准在一致性程度上为非等效,符合国内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
请正确输入您的电话号码
请正确填写号码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