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如此,理学认为,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还可能会迷失世间。

    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

    这便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由来。

    也成了程朱理学被后世批判为“礼教吃人”最大的污点。

    而现在,理学已经成为大明工业发展的第一个拦路虎了!

    事实上,李晗还认为,大明文坛的反应,来得还是有些慢了,在他的预计中,当老朱正式开始工业化时,理学家们就应该跳出来反对了。

    没想到匠造官学的设立,才彻底刺痛了文人的神经,成为这场风暴的导火索。

    不过现在暴露出问题还不算晚,只是,老朱最大的问题是,舆论的喉舌,并未掌握在他手中。

    或许,在大明掀起一场科普新文化运动?

    这得慢慢来,洪武年间百姓识字率太低,文盲有点多,不急于一时,不过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嘛。

    舆论被以江南士族为代表的文人掌控,那么那些游离于士族之外的文人学子呢?

    还有,广大的大明百姓,也可以参与到这场大讨论中来嘛。

    不识字没关系,只要明白技术学校的推广对他们有好处就行了。

    接着,他又看了下去。

    这不看不要紧,这一看他的嘴巴是越张越大,表情也是越来越精彩。

    方孝孺要教导朱棣浩然正气?

    朱棣为了躲方孝孺,每天待在演武场不敢回宫?

    这,这都是哪跟哪啊,完全乱套了吧!

    这莫非是方孝孺提前报那十族之仇了?

    想到朱棣看到方孝孺,就跟老鼠看到猫似的,李晗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这场面,真想亲眼见识见识啊!

    细细想来,方孝孺提前和朱棣产生奇妙的火花,这也不是不可能。

    方孝孺的确是在洪武十五年,被东阁大学士吴沉引荐给了朱元璋。

    只是按照原来的历史,朱元璋虽然欣赏他,却并未重用,而后在朱允炆继位后,才征招他为翰林侍讲。

    如今老朱削藩,准备藩王勋贵出海贸易,朱棣也会留在京师,碰到方孝孺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