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深谙人心的君王很清楚,自己一死,殷长嬴就算继位,真正亲政也要到二十岁加冠之后。

    这其中七八年的时间,若真的让姜仲说一不二,未必就不会发生田氏代陈的悲剧。

    毕竟,能不能坐稳是一回事,篡位与否又是另一回事。

    万一姜仲大权在握,被小人吹捧的飘飘然了,认为昭王宝座自己也能坐坐呢?

    为了提防这种可能,殷长嬴在没有亲政之前,必须做到三点。

    第一,军国大事上信任姜仲,不管任何人进谗言都不予理会;第二,想办法牢牢将军队抓在手里;第三,不能真正让姜仲大小事情都一言堂决断,需要给姜仲制造一定的敌人。

    那些留在昭国的祝人,就是很好的棋子。

    昭自惠王以来,连续四代王室都与祝国联姻,祝材昭用,数见不鲜。昭国许多名臣良将都是祝人,在昭国形成一股不小的势力。

    现在的大昭两位太后中,殷楚的嫡母寿阳太后便是祝国宗室女。而殷楚的后宫中,也不乏祝地贵女。

    安泉君是寿阳太后的弟弟,贪婪无能,所以只赐田宅金银等实物,不可让此人干涉国政。

    楚启、楚缓是现任祝王与昭国公主的儿子,从辈分算是殷长嬴的表舅,二人身份尴尬,又颇有才干,既可给于一定名分,又可联姻结好,以示看重。

    如此一来,祝人们就会分化成两股力量,安泉君嫉妒楚氏兄弟的权势,而楚氏兄弟身为王族嫡系,自然不会向宗室屈膝。他们自己就会内斗起来,但在面对姜仲的问题上,他们又会抱团。

    这就是昭王心中,在昭的祝人最好的状态——既形不成足够的威胁,却又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能为昭所用。

    再说了,这些人都是“自家亲戚”,君王用外戚,那是天经地义,谁能反驳?

    更重要的是,按照昭国的规矩,殷长嬴没亲政之前,军国大事必须加盖昭王与太后两重印玺,诏令方能有效。

    宋姬此人,无能、糊涂、易于控制,殷楚必须提防这个女人手中的权力对国家造成破坏。

    所以他要殷长嬴提拔祝人,用寿阳太后来牵制宋姬。

    但同时,殷楚也很清楚,十个宋姬的破坏力,也比不上一个寿阳太后。因为宋姬不懂政治,可寿阳太后懂。

    宋姬纵然再怎么没有政治智慧,也懂得儿子才是她的护身符,殷长嬴在,她才是太后,殷长嬴没了,她什么都不是。

    而寿阳太后,只可与之合作,绝对不可信。

    若非为了牵制寿阳太后,当年殷楚继位时,也不至于亲自撕破脸皮,非要同时立自己的生母夏姬为太后,破天荒造成了两宫太后并立的局面。

    按理说,他都过继给了寿阳太后,名义上就与生母毫无关系了。可君王都不要脸了,想要做成一件不影响国祚的小事,往往都能成功。

    夏太后虽懦弱无能,但有“太后”这层身份在,便有她的用处。

    殷楚察觉到自己气力逐渐衰微,恐没多少时间,心中盘点了一圈昭国上下、内外诸事,才问:“昭,对内将如何,对外又将如何?”

    “对内,休养生息,再训强军,赏猛将、谋臣与说客,吸纳天下人才,先夺高杳关,再取安野、长明二郡。”殷长嬴毫不犹豫地说,“若十五年内,未曾夺回高杳关,儿子便向祝国求娶公主,为我大昭王后。”